更衣亭村名的由来
◎孙厚德
济阳街道更衣亭村名的由来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。
据传,在皇帝称霸的时代,有一位皇帝出京巡察民情时,路过更衣亭村,该村的村首知道皇帝来了,赶快出来迎接。前面是御前侍卫开道,后面是皇上龙辇。侍卫刚一进村,就看到村中的一面墙顶上坐着一位姑娘,侍卫回头马上向皇帝禀报,皇帝听后说:“你不要惊动这位姑娘,待朕上前去细察。”皇帝走到姑娘前,姑娘朝皇帝一笑,皇帝看到姑娘头上蒙着一块花巾,身穿花红衣服,落落大方,容貌很美,并且笑容满面。皇帝看后,立刻命侍卫把该村的村首找来,让村首到姑娘家叫开大门,把家中老人叫到皇帝跟前。皇帝问老人:“墙顶上的姑娘是你什么人?”老人有些胆怯,战战兢兢地向皇帝回答说:“是我家丫头。”老人赶紧在皇帝面前跪下,磕头请罪。皇帝笑着说:“老人家,快起来吧,你何罪之有?把你姑娘叫过来,朕要问话。”老人说:“我丫头疯疯癫癫,不知礼教,还是不见为好。”皇帝向老人说:“老人家,你不要怕。我只是问话。”老人家在皇帝面前不敢怠慢,只好把自己的丫头叫到皇帝跟前,说快给皇帝磕头。哪知,姑娘走到皇帝面前,彬彬有礼,落落大方,跪在皇帝面前,说道:“民女叩拜万岁,刚才民女多有得罪,请皇帝恕罪。”冲着皇帝连拜三拜,这个动作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。这三个头磕得是那样文雅、大方,根本不像民女,就像在宫中严格训练调教出的宫女一样。皇帝见此情景,也很奇怪,说姑娘你抬起头来,姑娘说:“民女有罪不敢抬头。”皇帝说:“赦你无罪。”姑娘听后抬起头来,皇帝仔细一看,姑娘长得眉清目秀,天姿国色,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,美丽动人。皇帝看后接着对老人说:“你家的姑娘很不错,有婆家了吗?”老人回答说:“没有,她平时啥也不会做,还长了一头秃疮,这样的孩子,谁家敢娶?”皇帝听后说:“原来是这样。”于是便叫人把太监叫来,和太监耳语了几句后,太监就找来几位宫女,手里提着一个大包袱,叫着姑娘领到其绣房,给姑娘沐浴更衣,戴凤冠、穿凤衣。这时有位宫女,拿着一个包袱走到皇帝面前耳语了几句,就把包袱放在皇帝面前,打开包袱后,皇帝哈哈大笑说:“爱妃,请起。”便回头对姑娘家中老人说:“老人家,朕把你女儿收下做妃子,你可愿意?”老人家连连点头,跪下谢恩。这时,老人家有点奇怪,平时姑娘说话语无伦次,并且疯疯癫癫,现在头上的秃疮也不见了。皇帝看了老人一眼说,“老人家是否有些疑惑不解?”老人家点了点头。皇帝接着又说:“实话告诉您老人家吧,朕这次出访,察民情为次,主要是访察姑娘的下落,因在京城观星台上,观察到姑娘出生在山东地带,朕走了很多地方,没有察访着她的下落,没想到在这里遇见,这乃天意。你女儿根本不是什么疯癫,头上更没有秃疮,她那种症状是菩萨点化的,让她那样。”她头上的秃疮,说着把包袱打开,让老人家看,这是她头上的秃疮,老人一看,是一个明晃晃的大金碗,菩萨用上佛法,凡人看上去是秃疮,其实不然。是菩萨仙神怕她失节,故意让她变成那样。皇帝又指着姑娘说:“你们看,她什么病也没有,而且头发乌黑发亮,但不知姑娘的文采技艺如何?”老人又跪下说:“启禀皇帝,老汉今年已五十岁,只生下一男一女兄妹二人,家中也有些积蓄,曾请几位塾师调教他们,诗词歌赋,略知一二,琴棋书画,也已入门,略懂一些,但水平不高,还望请万岁爷带回京城多加调教。”皇帝听罢后,一摆手让老人家快请起,首先感谢老人家对儿女们的关照,给他们打了良好的基础,“朕把你女儿带回京城后,通过各方面的考征,再做打算。朕刚登基,皇后的位置还空着,按照观星台的大臣们所奏,你女儿是皇后之命,不过得看其造化了。如果她天资聪颖,通过调教达到做皇后的要求,朕就封她为正宫娘娘,若要达不到,朕就另当别论,只能做朕的妃子了。”
皇帝最后对老人家说:“你们已经成了皇亲,此后另加封赏。”皇帝还对村首和村民们说:“因为姑娘在这里更衣进宫,你们的村名之后就叫更衣亭村,是朕所赐。”在场的人都叩头谢恩,目送皇帝带上姑娘返程进京,这就是更衣亭村名的由来。
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